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典型案例 | 兴安盟科右前旗:持续推进绿化建设 努力开创生态新局面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1-18 14:45

案例背景

    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阿力得尔苏木辖19个行政村(嘎查)、64个自然屯,总人口3.23万人,总面积672.8平方公里。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原因,该苏木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二三十年前,由于人为过度放牧及乱砍盗伐,原有的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其中洪涝灾害年均发生2次以上,主要发生在5—8月。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是1998年7月强降雨持续到9月底,损毁道路15公里,冲毁桥梁12座,冲毁良田10万余亩。2007年夏季的强降雨,树木沟村全村80多户房屋进水严重,院墙、圈舍被冲倒,牛羊淹死350多头(只)。“山秃、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具体措施

    2011年以来,科右前旗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山施策,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水土流失防治之路。

    01充分发挥项目引领作用

积极争取国家重点项目资金支撑,在阿力得尔苏木大力开展国家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形成综合防护体系。在重点治理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工程措施配置,施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一个山头、一趟沟、一个村整体治理,综合修复。以山杏、榆树为主开展造林树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1万亩。

    02统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治理中妥善处理生态建设需求、社会发展需求与当地群众增加经济收入需求三者的关系,把治理水土流失与群众脱贫致富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2015年以来,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多方筹措资金,累计投入资金2.4亿元,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治理,针对侵蚀沟、废弃矿坑,以造林方式为主,栽植1.2米以上的樟子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万亩。多年来,阿力得尔苏木政府累计投入1500万元用于发展果树经济林建设;2022年科右前旗林草局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发展庭院经济,为阿力得尔苏木发放苹果树苗3000棵。

取得成效

    重现“绿水青山”:经过多年来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阿力得尔苏木的水土流失趋势发生了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折,单位面积水土流失量降低了90%,强度由“剧烈”降为“轻度”。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显著改良,从治理前土壤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转变为有二十余种草灌乔植物适应生长的绿地,处于半农半牧区的阿力得尔苏木森林覆盖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达到22.8%。

    百姓“安居乐业”: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治理修复,强降雨后的山水不再入村,阿力得尔苏木的百姓不再遭受洪涝灾害的破坏,房屋、土地不再会被冲毁;通过栽植经济林作物,使水土流失的土地再次穿上“绿装”,不仅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荒地变身为绿色“聚宝盆”,成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农牧民吃上生态饭,生产生活日趋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