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一段时间以来,资金短缺、信息不对称、市场风险大等问题成为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信用机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信用机制是通过评估和记录个人或机构的信用状况,以促进信任和合作的一种制度安排。信用机制对乡村产业发展产生的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
一是有效缓解融资难题。完善的信用机制可以降低银行与农户、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效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意愿,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信用档案的建立能够通过信息透明化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一些地区通过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农民贷款覆盖率和平均贷款额度大幅提升。
二是有利于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通过奖惩机制,信用良好的企业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市场机会,失信企业则受到限制和惩戒,有助于减少市场欺诈行为,增强经营主体间的信任。良好的信用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关注和投资农村产业,形成政府引导、金融机构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充足的资金保障。
三是通过建立品牌信用,提升品牌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某些地方通过严格的信用评价体系,筛选出优质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提高市场份额和产品议价能力。
四是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农村信用体系,能够实现对各类涉农补贴发放、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有效监管,确保资源合理配置,避免浪费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尽管信用机制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潜力巨大,但仍面临不少困难:部分地区网络覆盖不足、信息化水平低下限制了信用体系的推广;部分群众对信用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刻;标准化金融信用评价体系与乡村社会的多样性适配性不够;现有法律框架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社会环境;等等。这些因素制约了信用机制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亟需破解。
前不久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地方政府要坚持问题导向,多方面施策。
一方面,完善农村通信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档案,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信用信息共享,为信用评价和信贷决策提供依据。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通过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另一方面,科学设计金融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地方文化资本因素,尽可能适配乡村社会的多样性。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加强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提供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农村产业特点,开发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