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中心城区包括海拉尔区全域(市区设有胜利、呼伦、健康、正阳、靠山、东山6个街道办,郊区设有哈克、奋斗2个镇和建设办事处,含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区,是呼伦贝尔形象展示的窗口、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呼伦贝尔市按照“一体规划、分头建设、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产城融合、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推进呼伦贝尔中心城区环境持续改善、发展质效明显提升、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中心城区的发展、功能、绿色、品质、开放、形象首位度持续提升。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强大合力。提级成立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主任的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工作委员会,扁平化设立委员会办公室和共享共治、规划和产城融合、建设管理、绿色发展四个一体化工作组,统筹推动中心城区一体化工作。召开了推进呼伦贝尔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暨全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现场推进会议,凝聚发展共识,加快推动城市发展步伐。梳理形成《呼伦贝尔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工作任务清单》《呼伦贝尔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重点项目清单》,明确任务、压实责任,系统落实中心城区一体化工作要求。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城镇发展方向。落实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等要求,延续落实“十二五”时期“加快呼伦贝尔中心城区建设”、“十三五”时期“实施中心城区优先发展战略”,“十四五”时期重点“提高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编制《呼伦贝尔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正在编制《呼伦贝尔市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及城市建设、公共交通、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政务服务5个专项规划,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突出规划对中心城区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三是突出产城融合,提高城市发展能级。积极推动城市、村镇、开发区等产业资源整合、生产要素流动、信息高效互通,探索走产城融合、区域融合、要素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新路子。依托于海拉尔区奋斗农业区、哈克农牧业区、谢尔塔拉农牧业区和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牧业区,着力发展设施农业,实现“菜篮子”与“肉铺子”有效互补。依托于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拉尔产业园、鄂温克产业园),集聚工业经济发展要素,加快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传统产业转型,加大大数据、冰雪经济、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培育力度。依托于“两河圣山”等景区景点,以提升文化旅游、休闲游憩等服务类产品为主,着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
四是完善设施功能,梳理城市良好形象。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公园城市,着力完善市政设施,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建设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市政公用设施体系,推进中心城区范围内绿化补植、给水排水、能源利用、污水处理、物业管理、废弃物处置和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分头推进、共建共享。合理优化城市路网,全力打通道路堵点,新建改造主次干道23条,攻坚打通“断头路”15条,贯通中心城区南北的主要交通动脉等多条路段实现全线通车,有效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积极推动城市管理手段、模式、理念、机制不断创新,建立完善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资源共享等完备制度,创新了市政设施、环境卫生等15各方面50余项制度标准。
五是保持战略定力,增强绿色发展质效。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以保育环绕中心城区周边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森林公园、重要湿地等生态空间为重点,共同保障多要素生态格局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打造更加优质的人居环境,集中解决了城区内建筑垃圾久堆不清、背街小巷卫生死角、城乡结合部环境“脏乱差”等实际问题,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同监管体系、突发应急联合响应机制,有机整合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力量,构建形成一体化保护治理格局。
六是树牢民本情怀,完善共享共治格局。统筹考虑群众多元需求,一体化推动就业、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领域工作,实现有机衔接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充分发挥各类创业园产业园作用,进一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开展一体化就业创业服务,推进实现就业供需精准对接。建立校际互助互学共同体,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研创综合馆等重点项目,满足中心城区群众就近上学需求。加大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与海拉尔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医院结对帮扶力度,基层医疗条件大幅改善。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等向居民开放共享。着力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心培育冰舞秀、马术剧等一系列文化品牌,构建标准化、均等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