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一大早,锡林郭勒盟某汽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先生匆匆赶到盟发改委办理信用修复。据了解,该公司被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处以9条处罚,其他地区处以2条处罚,被列为高频失信企业,在融资信贷、政府采购和招投标、注册登记、行政许可等领域受限,必须及时进行信用修复。
在以往,清缴处罚并完成信用修复需要跨省份、跨部门,费时费力,并且会因为信用修复不及时影响企业经营。就此情况,盟发改委根据国家公共信用和地理空间信息中心推送的高频失信企业名单,梳理被处罚企业情况,探索高频失信企业跨省信用异地修复。
经过与天津市河西区发改委联系,确定该委可以为企业帮办代办异地信用修复后,盟发改委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刘先生前来办理。经联络对接,该公司在遗失处罚缴费单据的情况下,由天津市信用修复审核部门协调该市交通委对缴纳罚款情况进行核实,用“行政处罚缴纳罚款承诺书”替代缴费单据,并将审核结果上传至“信用中国协同工作平台”作为补充材料,帮助企业办理信用修复。在工作人员的指导和辅助下,刘先生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完成了相关资料的线上提交审核,完成信用修复申请的全部流程。
刘先生告诉记者,企业生产经营忙碌,辗转多地办理信用修复往往抽不开身,日积月累导致高频失信,还收到了关于信用修复的诈骗短信。锡盟发改委的主动服务,让他了解到企业高频失信的不良影响,及时高效完成了信用修复申请,确保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也避免了上当受骗。他已将跨省信用异地修复详细工作流程告知了有合作关系的兄弟企业。在刘先生的引荐下,一家物流公司也于当日主动咨询并完成异地信用修复申请。
据了解,为解决跨区域信用修复难题,加快推进以企业权益保护为重点的信用修复机制,锡林郭勒盟与天津市、河北省以及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在交通运输、消防工程、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失信多发领域探索建立跨区域的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修复协作机制,推动跨区域部门信息共享,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有效提升信用修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