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典型案例 | 呼伦贝尔市:奏响现代农牧业生态绿色主旋律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06 17:06

案例背景

    呼伦贝尔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鸡冠之首”,得名于境内呼伦湖和贝尔湖,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辖2区7旗5市,常住人口224万,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重要组成部分,素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之美誉。呼伦贝尔市拥有3100多万亩耕地、3万平方公里湿地,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1600多种植物、500多种动物,全市99%以上地区水质、土壤、空气等环境指标符合开发绿色、有机食品的标准,是全国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环境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实现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有力有效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农牧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闯出新路。


具体措施

一、 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一是因地制宜推广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轮作倒茬等地力保护技术措施提升耕地地力,全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通过耕地地力提升降低化肥使用量;根据产量水平、养分需求和土壤肥力等,进一步完善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施肥配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精准施肥达到控肥增效;加强肥料新产品及绿色生产新技术、新装备的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推广使用缓控释肥料、新型肥料(生物肥料、水溶性肥料等)和水肥一体化,切实推进化肥使用量负增长。

    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作物病虫疫情现代化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预警,精准指导,科学防范,减少不必要用药。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进全程绿色防控。扶持一批管理规范、装备精良、服务高效的新型植保社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融合植保机械与农艺措施,开展整建制统防统治作业服务。应用高效植保机械替代落后植保机械。推广高效精量喷头(体),对靶施药,精准施药。推广施用除草剂时添加倍倍加等优质农药助剂,提升除草剂湿润性、附着性、渗透性,提高施药的安全性和利用率。


二、 科学使用回收地膜

继续开展地膜残留监测工作,通过对土壤地膜残留取样调查,掌握全市重点区域内农田地膜残留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地膜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利用秋冬春农闲期,组织各旗市区开展地膜污染防治宣传月、宣传周活动,抓住地膜离田的关键时期完成地膜回收工作。引导广大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使用0.01毫米以上国家标准地膜,提高农膜回收率,减少农膜残留污染。



三、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以固体粪便堆肥还田、污水发酵还田为主要利用方向,推广有机肥生产、粪污全量收集处理利用,污水贮存发酵等适合不同养殖对象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引导养殖场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牧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合理空间范围内就地就近还田利用粪肥,鼓励养殖污水通过贮存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依托规模养殖场或第三方机构,对一定区域内的粪污集中收集生产有机肥,扩大还田利用半径。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及规模,促进养殖规模与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环境相匹配。严格执行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加强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


四、提升农机绿色节能水平

    加快绿色智能农机装备推广应用,推进农机节能减排。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聚焦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增强机具有效供给,减少土壤风蚀水蚀。


取得成效

    (一)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控药减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676万亩,技术覆盖率达到了94%;落实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135万亩,落实绿色防控面积1128.52万亩。

    (二)地膜回收率有效提升。开展地膜残留监测工作,圆满完成地膜残留监测点35个样方取样工作,目前呼伦贝尔市地膜当季回收率82%,圆满完成预期目标。

    (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成效显著。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7.41%,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7.18%,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现扩面与提质有机结合。2020-2021年,按照自治区下达的任务目标,需累计实施966万亩,呼伦贝尔市实际完成1093.37万亩,超额完成任务目标,并在莫旗、额尔古纳市、牙克石市及农垦集团开展整县推进,共建成保护性耕作县级应用基地10处、乡级应用基地33处,设立长期监测点3处。2022年计划任务面积725万亩,呼伦贝尔市实际完成作业面积790.5万亩,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新建高标准应用基地县级7个、乡级8个、长期监测点5个。